弘揚教育家精神
“光本身是沒有形狀的。我們每個老師身上都帶著光去影響別人,當我們把學生培育成才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光的形狀。”
“40后”教師:首屆校友
首屆致明班班主任 葛興華
青島十七中畢業,返校執教當過第一屆致明班班主任,傾情演繹師生、師校的“雙向奔赴”
--退休教師葛興華的“十七中情結”
新學期伊始,青島部分中小學校長的開學致辭又火了一把,一篇篇“開場白”或文采斐然,或高燃勵志,或語重心長,或溫暖動人……其中,青島十七中校長吳峰的致辭別具爐錘。為紀念即將迎來的建校70周年校慶,青島十七中征集校友投稿,梳理出版了《尚美·十七·七十》一書,吳峰摘取校友征文組成的發言稿表達了自己對于“十七中校園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的思考。這篇致辭漫溯70年時光,幾代校友對學校的情感令人動容,其中84歲老校友葛興華撰寫的段落“壓軸”,字里行間揭開的是半個世紀以來他與青島十七中的不解情結,也道出一名老教師的教育情懷。
▲葛興華(右)退休后與當年的同學重返校園合影留念
“想起在十七中的日子,總是很開心。”葛興華回想自己第一次走進青島十七中的情景,時間要整整回撥50年。彼時,學校剛剛建立,根據當時的相關政策,原本在青島十一中讀初二的葛興華可以轉校至青島十七中,結束每天徒步幾十公里上學的日子。“走進校園,一切都是新的,老師也多是抽調來的骨干。能在家門口上這樣的好學校,我和同學們怎么能不高興呢。”葛興華告訴記者,轉學讀完初三后,感受到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老師的愛崗敬業,中考時他選擇繼續升入十七中高中部就讀。三年后,感念于老師們的諄諄教導,葛興華也立志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因此高考填報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曲阜師范學院。
1958年,葛興華大學畢業后被分配至平度一中,成為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物理老師,一干就是30年。1988年,他接到青島十七中伸出的“橄欖枝”,重返母校執教。“再次回到十七中,校園有了很大的變化,硬件設施更好了,熟悉的老師絕大多數也已退休,只剩何士森和趙志賢兩位曾經教過我的老師,但老師、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沒有變,還是有一種久別重逢的親切感。”葛興華感慨地說道。
“我能成為一名教師,是十七中培養了我。回到這里,我總想著自己應該更好地回饋學校。”葛興華把自己對學校、學生的一腔深情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1995年,由美國“李信麟教育基金會”出資,青島十七中創辦了致明班,每年招收40名貧困家庭的優秀初中畢業生,為他們解決求學的后顧之憂。這些學子多來自農村,學校考慮到葛興華以往的教學經驗,認為他更了解這些學生的生活習慣,也更容易與他們溝通,詢問他是否愿意成為首屆致明班的班主任。事實上,基于體力、精力等因素,55歲還擔任班主任的情況并不多見,但葛興華還是毅然接過了這個擔子,因為“不能辜負學校的信任”。
“這群孩子是學校最守紀律、最愛學習、最勤奮、最懂事的。上課時沒有一個人走神,每天早晨四五點鐘就起來晨讀,晚上熄燈后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學習。第一次期中考試,全年級8個班,年級排名前40的學生中致明班占了39人。任課老師都告訴我,給致明班上課是一種‘享受’。”說起“親學生”,葛興華言語中滿是欣慰與驕傲,但隨著記者的詢問,才了解到更多“雙向奔赴”的細節:為了讓這些孩子穿得更舒適保暖,葛興華常和其他老師籌集合適的舊衣服;學生病了,葛興華會拜托食堂準備清淡可口的“病號飯”;有名女生因父親患有狂躁型精神病,放假不敢回家,葛興華就讓女兒陪她睡宿舍做伴……在采訪中葛興華并不愿意向記者透露自己為學生做了什么,在這位樸實低調的老教師看來,“老師對學生好是應該的。”
▲1958年,葛興華(前排右一)與十七中其他一同考入曲阜師范學院的同學合影留念。
在葛興華家里有一抽屜“寶貝”,是他特別珍視的,那是學生們畢業之后寫給他的信,都被他珍藏著。曾經因為搬家不慎丟失了一小部分,每每想起來,葛興華都會覺得遺憾。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拿出這些信件翻看一下,摸索著泛黃的紙張,看著那些熟悉的字跡,葛興華眼前總是會浮現出一張張可愛的面容,以及自己那些曾經躬耕三尺講臺的閃光日子。而逢年過節,學生們從各地打來的問候電話,總能令這位老教師欣慰不已。“致力求知做人,明志報國為民”,是葛興華任致明班班主任時與學生們分享的一句格言,在這句話的激勵下,學子們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格局改變眼界,而葛興華也以勤勉敬業、無私奉獻詮釋著自己作為一名教師對這句話的理解。葛興華的女兒自小耳濡目染父親的一言一行,畢業后也接過了他的“接力棒”,成為了一名教師。
“每到教師節,學校的領導都會通過多種方式慰問老教師,這讓我們感覺很溫暖。”葛興華說,從站上講臺第一天,到退休難舍校園,再到如今,60多年來,社會上尊師重教的氛圍越來越濃厚,這都讓他深切體會到,能夠成為一名教師是一種人生幸福。
“60后”教師:榮休教師
徐鴻雁
發言
今年的教師節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我在職期間度過的最后一個教師節,明天我將正式退休。
有人說:“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知不覺間,于三尺講臺之上耕耘了三十三年,回想起自己的工作經歷,沒有驚天動地,亦談不上豐功偉績,有的只是我與學生一起成長的辛苦與勞累,滿足和欣慰。
有時候在結束一天的工作時想一想,今天我做了什么呢?好像沒做什么特別的,我只是備了一節課,上了兩節課,批了兩摞作業,輔導了幾個學生,找了幾個學生談話,平凡、平淡,但于這平凡與平淡中完成了傳道授業解惑,所以我們很偉大。平凡且偉大,這便是我們從事的教育。
有時候捫心自問:累嗎?真累啊!每天回家都不想動了,每到周末的時候就想終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每到周日的時候就想又要開始辛苦了,可每到周一的時候我又會精神飽滿的站在學生面前,揚起燦爛的笑容。學生取得好成績后的報喜電話和短信,是對我們最好的報答。累并幸福著,這便是我們從事的教育。
曾經在一次和學生的聚會上,一個學生對我講,高一的時候我對他說:你一定可以考上本科,他說他一直記得這句話,而且他超額完成了,考上了本科保送了研究生。我完全想不起來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說的這句話,但沒關系,我們發自內心的鼓勵和包容會成就學生的未來,這便是我們從事的教育。
我今天的這件上衣的圖案,是我第一屆學生的班服圖案,學生保留至今。今年暑假他們為我舉行了一個榮休儀式,他們說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堂課是講給他們的,他們也要聽我最后一節課,他們說這叫“圓滿”,這一刻我覺得我值了。
我很幸運,我的教育生涯遇到了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同事,最好的學生,我和每一位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職員工一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辛苦苦的耕耘著,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校的發展,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雖然容貌逐漸老去,身材逐漸臃腫,但我的心是年輕的,因為我是和我的學生一起長大的,永遠的高中生,永遠的十八歲。最后借用一部電影中的一句話:如果皺紋終將爬上你的額頭,我們能做的是讓皺紋不要爬上心頭。
“00后”教師:2023級7班
班主任 劉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