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師
培
訓
青報教育在線訊 “教學評的一致是指三者應具有學習目標的一致性,這個學習目標源于課程標準。”在8月28日青島十七中教育集團暑期研修班上,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偉強帶來了一場干貨滿滿的講座——“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他對“教學評一致性”追根溯源,闡釋了其起源、發(fā)展和內涵,并結合案例指導老師們把握教學活動與目標的一致和評價與目標的一致,使老師們真正學到“教學評一致性”的精髓。
教學評一致性是學習目標的一致
老師教了就是學生學了嗎?學了一定是學會了嗎?相信很多老師在實踐中都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如何在“教了”和“學會了”之間畫上等號呢?朱偉強便提出了“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
“教學評一致性”為什么能解決上述的問題呢?朱偉強先介紹了教學論和課程論兩種話語體系,以及從上世紀開始對教學評一致性的系列研究,讓老師們了解了“教學評一致性”產生和演變的過程,豐富了教育理論。
有了理論基礎后,老師們對“教學評一致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教、學、評是三個不同的活動,三者要一致必然有一個內在的聯(lián)系,這個聯(lián)系正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要基于課程標準來設定,讓教學評自始至終圍繞著這個合理且一致的目標,只有這樣它才能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讓老師“教了”等于學生“學會了”。
在這其中,朱偉強特別強調,評價不僅僅是考試檢測,而應該嵌入教與學的活動中,“教學評一致”在課堂教學的運作程序應該是先學、后評、再教,老師要讓學生“先學”,根據對學生“先學”的評價結果,做出學情分析,然后決定教或不教,要教的話教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式等等。
教學活動與評價應匹配學習目標
教學評一致性并沒有很復雜,朱偉強認為要重點把握兩方面,一是教學活動與目標的一致,二是評價與目標的一致。他以物理中《慣性》一課為例,該節(jié)課中老師設計的一個學習目標是“通過觀察和分析情境,知道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針對這一目標設計的教學活動有四個——小組進行小車載木塊急停實驗、老師演示滿杯水忽動急停、觀看氣體慣性視頻、教師歸納總結。
朱偉強分析道,目標中所說的顯然是學生自己觀察分析后得出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前三個活動都是學生在探究,而最后一個活動是老師去歸納,這就是教學活動與目標不一致了。老師是組織教學活動的,而不是告訴學生結果,要讓學生自己經歷搜集信息、數據整理、推理歸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得出正確結論后,學生才是真正學會了。
此外,朱偉強還展示了《探秘校園物候基因碼》的單元設計,單元目標是“認識不同的校園植物分類標準與方法”“記錄校園植物在不同時節(jié)的生長狀態(tài)、氣溫等氣候因素”“促進學生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三個,然而評價中卻設計了合作意識、信息處理、認知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等維度,這與目標完全不匹配,會導致學生不理解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教師深受啟發(fā)產生教育教學靈感
朱偉強細致入微的介紹既為老師們解決了教學評一致性的許多困惑,也為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老師們聽完講座后紛紛表示豁然開朗,獲得了很多教學的靈感。青島十七中教師蓋雯瑤說,“教學評一致性”其實是一種理念的變革,對課堂的思考要建立在原理的層面,而不僅僅是經驗的層面,只有進入原理層面的思考,才能走向專業(yè)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正確地理解自己作為一個專業(yè)者的身份,要“像專家一樣思考”教學評一致性問題,以評價促教學,以教學謀發(fā)展。
教師成雪通過此次培訓對新學期教育教學有了更深的啟發(fā),評價要先于教學,關注如何在課堂嵌入評價,要突破重知識輕策略,重外顯輕內隱,重教學輕評價的教學實踐困境。相信由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引領課堂教學,堅持實踐、探索與創(chuàng)新,教育就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開啟智慧,成長成才。
教師閆麗霞從上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中國教育評價體系的演變中了解到,教學評一致性是基于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評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是整合在同一個一節(jié)課中,實現(xiàn)三個不同活動的一致性,實際上直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先學、后評、再教,在評和學當中做到有效的統(tǒng)一,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畢彩霞同樣感觸良深,她表示理論學習非常重要,教師日常工作繁瑣,但是無論如何都應該空出學習的時間,抬頭看看前面的路,這樣格局日大,境界日高,工作也會越來越駕輕就熟,教學自然會越來越有成效,最終惠及學生的同時成就自己。希望經常能在家門口聽到這樣高水平的專家講座,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提升教學的能力。
青島十七中校長吳峰表示,此次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為更好地實踐教學評一致性提供了新的視角。老師們要將今天所吸收的理念和方法與自身教學緊密結合,在新學期的課堂上落地生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通“教了”和“學會”之間的壁壘。
來源︱青報教育在線
審核︱劉華增